我是霍邱縣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(PCCM)的醫生賈仁飛。3月以來,上海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。3月31日,我接到醫院電話,委婉征詢“要選派人員去上海支援,你愿意去嗎?”未有猶豫當即答應。出發前,丁育華護士長把自己攢的防護口罩硬塞給我,再三囑咐一定要注意安全,令我深受觸動。
踏著4月2日早晨的第一縷陽光,我們9名援滬人員出發了。坐了一天的車,大家沒有覺得疲憊,反而越發感到沉甸甸的責任感。我所在的抗疫醫療團隊由蚌醫一附院、二附院,安徽省中醫院,安徽省二院,六安醫療隊組成,共165人,負責上海崇明花博會復興館方艙醫院蚌醫一附院院區患者收治工作。
到達上海后,我們馬不停蹄地反復進行穿、脫防護服的培訓,學習院感知識、方艙醫院的工作制度流程等。時間安排得很緊,每個人都必須通過考核后才能進入方艙,確!傲愀腥尽。
4月7日是復興館方艙醫院正式開艙的日子。我被編入第一梯隊進駐方艙,短短的8小時,就收治了651名患者,忙碌的工作開始了。安頓好患者后,醫生組開始逐一篩查方艙病人流調,評估高危因素,開展對高危人群的心理干預,減少和控制因疫情給患者帶來的心理困擾,同時指導有基礎疾病的患者用藥。工作結束已是凌晨1點,防護服里的內層衣服已經濕透,護目鏡也被水蒸氣蒙上了一層水霧……
4月10日是我印象深刻的一天。那天很熱,到達復興館穿好防護服時,我已出了一身汗,9點前進艙,與前一班醫師交接班、評估艙內高危人群后,開始與同事在艙內巡視病人。
方艙很大,干凈衛生,秩序井然,主要是中、老年患者,大部分為來滬打工者,因為我的防護服上寫有自己名字和霍邱一院,有幾個病人看到我,直喊“家鄉來人了,來人了,我們老鄉醫生!”雖然隔著口罩、面屏,老鄉們看不清我的面貌,但是通過彼此的語氣和眼神,在這個特殊時間、特殊的地方,我真正體會到了“他鄉遇故知”的親切感。
整個方艙巡視下來,得一個多小時,今天值班有點忙,許多患者咳嗽、咽痛、發熱、腹瀉、頭痛,需要對癥治療,同時還要給予他們安慰及鼓勵。
按照新冠指南要求,入艙第3天后,艙里600多位患者需要核酸篩查,我又被編入采集核酸的隊伍中;颊邅碜匀珖鞯,老年患者方言比較重,智能手機用不好,需要我們一遍一遍操作、演示,但也有很多熱心的患者幫助我們翻譯方言,教患者使用手機,替我們省去了不少時間。
然而,我的身體卻拉起了警報,頭暈、惡心、嗓子發干,和我同組的同事發現了異常,“你中暑了,快去辦公室休息一會!贝藭r的我能感受到面部的汗一滴一滴浸透著防護服,布滿水蒸氣的面屏讓我在艱難中找到了椅子。剛坐下休息一會,聽到病人喊到,“醫生,我老婆肚子疼得很……”我又急忙來到患者床前,詢問病情及查體,與她溝通、進行物理按摩后,患者微笑地說:“謝謝你,我好多了”,簡單的一句話讓我疲憊的內心又充滿了力量。
出艙,已是下午3點,我沿著指引,來到防護服房間外,前面還有3個“大白戰友”在排隊等候,看著他們的背影,我默默回憶著脫防護服的流程,不敢有絲毫松懈大意,因為這個過程是最易被感染的,需要萬分小心。
走出二脫間后,空氣中彌漫著消毒水的味道,找個空曠的地方,我猛地喝了兩瓶水,又累又餓,每個人臉上手上還留有深深的勒痕。但誰都沒有后悔來到這里,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,我們不能退縮,再苦再累也無所畏懼,只為了如約而至的夏天,為了疫情過后平安的我們。